THE LUTHER ROSE
路德玫瑰
十八世紀時,德國及北歐各國普遍瀰漫著一片敬虔主義(Pietism)的氣氛,使很多平信徒心裡火熱。
1799年,一群熱心的基督徒在德國的艾伯費爾德(Elberfeld)成立了德國宣教協會(German Mission Union),目的是為宣教事工禱告和奉獻。
1819年,德國宣教協會正式成立了巴冕差會(Barmen Mission Society)。
1828年,巴冕差會再聯合了萊茵河附近的幾個禱告宣教組織,商議成立新差會。
1829年,萊茵差會(Rhenish Mission Society)終於在6月24日正式成立了,總部設在巴冕(Barmen)。
BARMEN MISSION SOCIETY
巴冕差會
萊茵差會並不是教會,但郤和當地萊茵省(Rhineland)和西法利亞省(Westphalia)的眾教會有聯繫,並得到這些教會經濟上的支持,得以發展宣教的工作。
萊茵差會來華宣教,與信義宗第一位來華傳道的郭士立牧師(Karl Gützlaff)關係至為重要。
RHENISH MISSION SOCIETY
萊茵差會
圖片引自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Gutzlaff_Street#/media/File:Karl_Gutzlaff.jpg
郭牧師在1826年被荷蘭差會派去印尼宣教,但他一心要向中國人宣教,所以在1829年脫離荷蘭差會,作自由宣教士。
1843年,郭牧師到了香港任職「撫華度」(Chinese Secretary),負責香港華人事務。他日間在政府工作,只有晚上和週未才能繼續傳福音。
1844年,郭牧師創立「福漢會」(The Chinese Union),意思是「欲漢人信道得福」,「福漢會」並非教會,而是一個訓練華人去傳福音的組織。
禮賢會第一位信徒,亦是禮賢會第一位宣教師王元深,便是在福漢會裏信道歸主的。後來「福漢會」會務繁重,郭牧師便去信德國的差會,請求遣派同工來華相助傳道,這便開展了萊茵差會來華宣教的一頁。
The Chinese Union
福漢會